深圳置业 无法想象被"逼"出关的生活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无法想象被“逼”出关的生活
剑指房价:现在很多白领纷纷前往关外购房,主要是关内房价太高,但关外交通与配套都未跟上,可见他们都是被“逼”无奈。
晚上和朋友到关外看一个新开楼盘,虽然明知晚上既看不了样板房,也无法真实感受房间的结构、大小、采光、周边环境等实质性的东西,但由于对此盘好奇已久,却也愿意尝试一下。
和一窝下班的人一齐挤进公交车,在夹杂着各种气味的车厢里颠簸着,甚至容不得转身。出了关,很快又发现,所坐的车并不能到达目的地,在公交车、小巴、人流杂乱无序的环境中踩着斑马线过马路,小心而谨慎。
打了趟车,到达目的地已是晚上8点,在保安的通融下,和朋友沿指示牌入得楼道,上了样板房展示间,看是看不了了,只能在外面看看示意图凭空臆想一下。
8点半绕出来,朋友建议,到附近走走吧,于是朝来时的反方向散了散步。附近是另一个大盘,方圆好几里,晚上工地还在施工,明晃晃的灯光在夜空中显得格外突兀。这是一个未来的商务片区,这是一个现在的工厂区,能够真正直达这个片区的现在仅仅有一趟公交车,目前这儿还没有任何配套可言,惟一可圈可点的就是小区和房价。我可以想像这里未来无比光明的前景,想像着和关内一样交通便利、生活方便的一天,或许很快就能实现,可是我实在无法想像如我朋友一样,住在这里却要天天往科技园上班的公司职员的生活。(记者:黄郑)
新政第一拍绝不是深圳楼价新标准
剑指开发商:想卖得好,想卖上价,在产品本身下工夫才是硬道理。
事过多日,新政第一拍还会被很多将要开盘的地产商一再提起,我想说的是,新政第一拍对楼盘定价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想卖得好,想卖上价,在产品本身下工夫才是硬道理。
就市场的情况来看,新政第一拍大大加强了开发商的自信,近日,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都能听见开发商的戏谑:楼面地价都六千好几了,你总不能让我的楼也卖这个价吧!这个逻辑到底有没有问题,房地产是不是一定就要赚钱,这个道理我不想深究,两个星期前,本报就曾经在评论版刊发过《楼价一定高过地价是行业悖论》,道理已经说得很清楚。
现在让我们抛开道理,从市场上看这个问题。新政后南山一楼盘开盘,价格显然是受了新政第一拍的影响,一个普通住宅开出南山普通住宅市场少有的天价,结果是怎么样呢?卖得确实是“不咋的”。
当然也有人会说,近期新洲开盘的祥云·天都世纪也开出了新洲最高价,卖得不是也不错吗?是的,这一楼盘卖得是还可以,一是其地段还可以,在关内新房稀少的情况下,它毕竟还靠着中心区;再者项目是精装修的酒店式公寓,精装修肯定是要花钱的吧,你把装修的钱除去价格是多少呢?
今年春天,一个在房地产行业浸泡多年的长者说:“开发商要有良心,而有良心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把产品做好,价格要做实。”我想,这才是硬道理。(记者:赵磊)
这是个乍暖还寒的8月
剑指职能部门:上梁不正下梁歪,诚信社会、和谐社会需要上层建筑来做更多更实际的工作。
不久前国家公布二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时,深圳以14.4%的涨幅让人惊了一下,于是有人出来说:“没事,我们的调控正在显现效果!”8月15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计委又公布了7月份的数据,深圳以13.6%的涨幅不小心又成了焦点。估计马上又会有人出来说:“没事,调控效果需要一定时间周期才能显现。”于是,深圳的楼市依然健康,我们的未来依然美好。
专家们在谈论深圳房价时总把它与宏观经济绕在一起,但俺们老百姓还是水平低,只知道房子依然买不起,听说最近租金也在涨,只好耐着性子听听人民币汇率、股市大盘之类的东西来转移一下自己的郁闷了。一方面政府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另一方面把经济适用房的容积率定为2.8,把廉租房都弄到关外。试问如果关内有个容积率不超过3的商品房新社区,价格会低于9000么?试问在关内打工的中低收入人群在关外住廉租房,每天的车费能报销吗?
这个8月,我们暖了市场,寒了人心,不久前北方某市直机关以经济适用房的名义团购豪宅的消息又给了百姓当头一棒。或许易先生说得对“我们的市场有市场之‘形’而无市场之‘神’”。记者 孟晓光
这个玩笑开离谱了点
剑指市场谣言:新政出来这段时间,市场观望气氛愈来愈浓,每个进入市场的新盘都可能成为导火索,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谣言的靶子。
本周,有别部门的同事问我,“南山有个楼盘开盘当天一套房子都没有卖出去?”我脑袋里面“嗡”了一下,难道是真的,难道我居然漏掉了这么重大的新闻。开盘一套都卖不出去,这个敏感时间,这个开发商死定了。无论道德不道德,这可是很值钱的新闻。后来仔细听,才发现他说的是最近已经开盘的名家富居,而谣言的始作佣者,居然是一个媒体的同行。对于不熟悉地产行业的买家,如果有这样的误会还可能理解,但是同行居然如此描述,只能说明谣言的力量太大。
名家富居是在8月5日开盘的,开盘当天销售100多套,作为均价1.2万元/平方米的楼盘,这个销售数据虽少,但是也不会难看。问题在于,发展商拖拉了几天,4天之后,在国土局的网站上显示的还只有2套单位被备案,深圳两个媒体报道了这个事实。但是这个楼盘在后来的两天,迅速将剩余的100多套房子全部备案,由于媒体没有跟踪报道,大量的网络帖子开始说名家富居卖得不好,大量的买家开始等待和观望,这也无可厚非,网络毕竟不可控。不过,没有想到的是,这周,居然有人开始说名家富居开盘当天一套都没有卖出去,这个玩笑就开得大了。
不过,说实话,就算是市场崩溃,让一个楼盘开盘的销售数据等于0,对于IQ、EQ都正常的人,接受这样的数据还是有点难度的!记者 李孟姣
真相,应是越辩越明
剑指中介:一个案例引发了中介、置业者、律师三方的辩论,相信事情的真相也会在争辩中逐渐显露。
上周,一则关于中介的案例在某报上刊登,引发了中介的普遍质疑。不过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大家似乎趋于平静,也许是愤怒后的心情平复,也许是无可奈何,因为法律并不会因为某一部分人的呼吁而立即改变。
一个朋友说,中介就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所以就算他受到不公正待遇,呼叫声也不会被人注意和理解。确实,中介行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每个公司的发展理念也各不相同,这导致了三级市场上出现了“吃差价”、“一房两卖”、“携款潜逃”等一系列负面事件。这些事件,经过媒体的放大报道,也成为了大众购房过程中永远悬在脑际的一种“不信任”态度。加上买房是绝大部分人一生中的最大投资,再附上小心谨慎的心情后,对于中介的一举一动,更多的是不理解和不加思考的指责。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全世界通行的准则。不过在实际生活中,法律会滞后于实际发生的情况,在修改之前都会造成对某一方的不公平。这个中介案例刊登后,不论是中介,还是部分律师和购房者,对于法律条文都认为应该更加完善和细化,对中介的服务劳动应该加以保护和认可。三方辩论也好,协商也好,相信各方从自己的专业及利益角度出发,会让事情的真相浮出水面,而沟通也会让大家有更多的相互理解和支持。记者 魏终超
阴阳合同,别为捡芝麻却丢了西瓜
剑指阴阳合同:阴阳合同存在极大的法律风险,一旦出现纠纷,很可能小便宜没捡着,反而蒙受沉重损失。
近日去法院旁听了一个房产纠纷案件的审理,案情并不复杂,涉及一房两卖,被告先将房屋卖给原告后,复又卖给第三人,而第三人为逃避税收,与被告签订了阴阳合同,原告要求法庭判该合同无效。虽然由于证据不齐全,法官没有当厅宣判,但是面对原告的质问,第三人在法庭上很是尴尬,他很可能面临拿不到房产的局面。
阴阳合同在二手房的买卖过程中已是公开的秘密,为了逃避增值部分的税收,卖方和买方往往签订高价、低价两份合同,高价合同是以真实的成交价格签订的转让合同,低价合同是在国土局备案中以原房产证价格签订的正式合同。
实际上,这种阴阳合同存在极大的法律风险,没纠纷时当然一切OK,一旦出现纠纷,买卖双方维权都颇为不便。例如,买方购入房屋后如果发现有问题,法院只会按提交给房产部门的合同进行判决处理。卖方也不是高枕无忧,将房屋权益转让给买家后,买家可能以低价的合同作为交易凭据,拒绝按事前商议的房价支付房款。另外,因为故意逃避国家税收,一旦被有关部门查处,还面临高额处罚,到头来,不但小便宜没捡着,还会蒙受大损失。
某种意义上说,税收是阴阳合同生存的土壤,完全杜绝此类行为难度很大。在二手房交易税值提高后,阴阳合同恐怕会更加盛行。要减少这种现象,一方面要在立法和执法上保证,加强打击力度,另一方面,要提高公民纳税意识。(记者:陶文杰)